21财经:全国人大代表张天任:需要尽快启动应对气候变化的立法工作

发布时间:2022-3-9 16:10:00  阅读数:2698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曹恩惠 上海报道 

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落实碳达峰行动方案。推动能源革命,确保能源供应,立足资源禀赋,坚持先立后破、通盘谋划,推进能源低碳转型。

在不遗余力地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双碳”目标以来,绿色低碳发展已经成为我国社会未来的重点方向。今年两会期间,企业家代表委员们的诸多议案提案聚焦“双碳”。全国人大代表、天能控股集团董事长张天任在其提交的《关于制定<应对气候变化法>的议案》中认为,运用法治手段推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日益成为国际社会的普遍做法。

全国人大代表、天能控股集团董事长 张天任 (受访者提供)

张天任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专访时表示,“以法治手段推动实现‘双碳’目标,为国内各类碳减排活动提供充足法律依据和有效制度保障,显得尤为迫切。”

在张天任今年提交的诸多议案和建议中,低碳、新能源成为了关键词。例如,在氢能领域,他建议国家尽快制定出台氢能产业发展规划,完善顶层设计,引导产业健康发展;进一步拓宽氢燃料电池示范应用的领域、行业和区域,提高工业副产氢利用率,多渠道拓宽氢源,以更大的力度鼓励企业开展技术创新,解决“卡脖子”难题,推动产业转化。

在储能领域,他建议要加快推进新型储能系统安全规范,鼓励发展多种技术路线的储能电池。

以法治手段推动实现“双碳”目标

《21世纪》:今年,你的议案重点关注的领域涉及“双碳”。为此,你提交了一份关于制定《应对气候变化法》的议案,以及多条关于新能源领域的建议。能否请你谈谈,今年聚焦“双碳”领域的原因是什么?

张天任:我认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实施“双碳”战略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深度参与全球治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核心内容。目前,促进“双碳”的举措已无法满足现实需要。在新的形势下,大家需要尽快启动应对气候变化的立法工作,以法律形式将“3060”双碳目标确立为国家战略,以法治手段推动实现“双碳”目标,为国内各类碳减排活动提供充足法律依据和有效制度保障,显得尤为迫切。

《21世纪》:关于你提交的制定《应对气候变化法》议案,你在议案中指出,运用法治手段推动实现碳中和、碳达峰,日益成为国际社会的普遍做法。那么,在你看来,推出《应对气候变化法》的意义是什么?是否符合当前的中国国情?

张天任:在我看来,这是符合当前的中国国情的。首先,推出《应对气候变化法》,有利于彰显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决心,巩固全球气候变化治理国际地位;其次,有利于统领碳减排领域的法律规章,为“双碳”战略提供顶层法制保障;还有利于规范碳减排活动的法律授权,为“双碳”战略实施提供根本遵循。

促进新能源产业发展

《21世纪》:除了提出制定《应对气候变化法》的议案,你还提出了关于氢能、储能两大领域的诸多建议。其中,在氢能领域,你提出“以用促进”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请问,你强调扩大氢能产业的应用场景的原因是什么?具体如何建议?

张天任:由于现阶段,国家对氢燃料电池产业的支撑政策主要集中在交通领域,如公交车辆和中重卡车,国内企业的研发重点也集中在车用氢燃料电池技术上,应用场景较为单一。交通领域的内河航运、铁路等,特别是工业领域的煤化工、石油化工、冶炼等,是碳排放“大户”,但氢能在这些产业的应用还不多,产业政策的支撑还不到位,不利于“双碳”目标的实现。在航运领域,民用船舶主要靠柴油发动机驱动,不能很好地满足越来越严格的环保要求。氢燃料电池具有零排放、噪音小、能效转换率高、可快速补给等优势,非常适合作为船舶动力使用。在工业领域,化工、建材、钢铁和有色四大行业的能耗占全社会的比重为30%,减少碳排放的压力和空间最大,这些行业仍以化石能源作为主要燃料,部分钢铁企业正在将氢气代替煤炭作为高炉的还原剂,进行“氢冶炼”等低碳冶炼,还没有进行全行业推广。

我建议要细化产业政策,出台更强有力的扶持措施,鼓励氢燃料电池在更多类型的交通工具上开展示范应用。通过加大财政补贴,大力鼓励氢燃料电池在中重卡上的推广应用,尽快提高中重卡在新能源车的占比;在财力允许范围内,政府采购的专用车辆(如市政环卫车、物流车、冷藏车等),可优先购买或按一定配比购买燃料电池车型;鼓励电池企业研发船用氢燃料电池系统,在内河、内湖和近海的散货船、客船、游船、公务船、科考船上进行大力推广应用;鼓励开发氢燃料电池混合动力机车,在港口码头、地方铁路,以及大型工矿企业进行小运转作业。

来源:21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