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时报:更全面、更系统、更深入地推动乡村振兴

发布时间:2022-3-10 13:49:00  阅读数:3008

 

两会代表委员热议“加强农村金融服务”

本报记者 张宏斌

2022年1月30日至2月25日,人民网开展了第21次全国两会调查,超过562万人次参与投票,结果显示,“乡村振兴”继2021年入围十大热词后,今年再次成为两会关注的十大热词之一。众所周知,2021年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第一年,而今年围绕乡村振兴,两会代表委员基于“三农”领域的提案更加具体、更加全面,也更加深入,尤其是基于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的“加强农村金融服务”,两会代表委员们从不同角度给出了很多有益的建议。

 

“发展农村数字普惠金融”在2021年首次被写入中央一号文件。从现阶段来看,数字普惠金融在农村的发展仍然存在诸多需要突破的瓶颈,诸如乡村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有待加强、农民数字化素养急需提升、数字金融风险防控能力亟待完善等问题。为此,全国人大代表、天能集团董事长张天任建议,加快建设多样化的农村数字普惠金融基础设施,全力推进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加强农村数字普惠金融的立法和监管,为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和共同富裕提供源源不断的金融活水。

 

针对民营企业参与乡村振兴,金融如何给予有效支撑,全国政协委员、新华联集团董事局主席傅军建议,鼓励各类金融机构特别是涉农金融机构,创新金融服务功能和产品,推动金融科技在农村金融领域的应用,健全适合乡村振兴的金融服务组织体系,为参与乡村振兴的民营企业提供多渠道、低成本的金融服务,同时加大金融资源对乡村振兴龙头企业、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撑力度。

 

事实上,“加强农村金融服务”要从金融服务的不同策略和路径上找准着力点,同时,要鼓励多样化的服务创新模式。农村金融本身就包含内生性的合作金融形态,这种合作金融形态体现于新型农村金融合作组织,这类组织内生于农民合作社内部以及农业生产过程之中,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农村金融供需双方信息不对称导致的贷款难问题。为此,全国政协委员、民盟重庆市委会副主委、重庆市教育委员会副主任温涛表示,新型农村金融合作组织面临的一系列问题,主要包括组织性质和法律地位不明确、内部治理与互助机制有待优化、政府扶持力度有待加强以及风险防控和处置机制还有待完善等。温涛建议,应健全新型合作金融组织的顶层设计,完善新型合作金融组织的治理体系,并加强新型合作金融组织的多部门协同支撑。温涛同时认为,应适时修订《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制定《合作金融法》和出台相应的管理办法,明确组织性质和法律地位,规范其设立的门槛、程序、标准等,并坚持经营规模适度化。温涛还指出,应由政府牵头,联合高等院校和涉农金融机构,定期对农户进行金融常识、互联网技术、法律法规和道德诚信思想教育,加快新型合作金融组织的风险防控升级,强化新型合作金融组织的服务创新。

 

近年来,金融机构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出台了不少政策措施,顺应了新形势、新要求,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实践中也面临“三农”金融需求小而散、抗风险能力较弱、信贷回报率偏低等问题,尤其是农村地区金融服务的广度与深度需要进一步强化,同时,在涉农金融产品创新能力方面也亟待提升。基于此,来自基层一线的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辉县市张村乡裴寨村党支部书记裴春亮建议,一是金融体系改革向“三农”发力,建立对金融机构服务乡村振兴的考评机制,让金融对乡村的供给既有数量、更有质量;持续优化金融服务环境,从根本上提高服务乡村覆盖率,把资金留在乡村、服务“三农”。二是金融服务重点向“三农”保障,各大银行要把金融网点向乡村延伸,把金融服务送到田间地头,把金融产品送到农民手中;大力推广一站式金融服务平台,拓宽金融业务,放宽担保条件,让农民不远离家门就能享受到优质的金融服务。特别是对一些市场前景好、发展后劲足的涉农企业,要建档立卡,跟踪服务,扶上马送一程。三是金融服务创新向“三农”融合,要紧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创新农村金融,紧盯广大农民、产业发展和乡村基础设施建设需求创新金融服务方式,做到有专门机构、有专业人员、有定制产品、有保障机制;结合互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应用,大力推广乡村网络信贷业务,帮助农民创业致富、助力小微企业渡过难关,带动和激活更多的“三农”产业。

 

可以说,2022年开始,金融推动乡村振兴进入点面结合的阶段,尤其是针对与乡村振兴相关重点领域的深度赋能尤其重要。聚焦上述内容,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建设银行湖南省分行党委书记、行长文爱华提出了《关于推进乡村金融深度赋能的建议》,即围绕乡村振兴总目标和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强化乡村振兴金融服务的要求,推进乡村金融的深度赋能。一是进一步健全乡村金融服务体系,二是进一步提供适配的政策与指引,三是进一步优化乡村金融的生态环境,四是推进乡村金融赋能乡村振兴重点领域,五是推进乡村金融服务农村重大改革,六是推进乡村金融与绿色金融、消费金融等形成战略融合。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将加快构建,城乡融合、产业融合趋势日趋显著,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撑力度不断加大,乡村发展迈入了新的时代。特别是随着农业资产快速积累、农业产业链迅速延长、农民收入大幅提升,自然灾害风险、市场风险、政策风险的影响不断加大。为此,全国人大代表、太平洋医疗健康管理有限企业副总经理周燕芳提出,聚焦支撑涉农保险业务创新发展,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周燕芳建议,进一步加大对涉农保险业务发展的支撑力度,推动保险业创新产品和服务,更好地满足“三农”领域日益增长的风险保障需求,在更广范围、更深程度、更高水平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农业农村现代化和农民农村共同富裕。

 

周燕芳认为,当前农村公共设施风险暴露显著增加,农业生产经营风险更趋多样化,农民的民生保障需求不断提升,因此,保险业服务乡村振兴要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在国家政策引导下,大力推进保险产品创新和服务创新,不断提高保险保障水平,推动实现产业有支撑、民生有保障、生态有涵养的乡村振兴目标。周燕芳建议,进一步围绕“扩面、增品、提标”,加大农业保险保费补贴力度、扩大补贴范围,为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生产提供更加充足的风险保障;进一步扩大中央财政农业保险保费补贴品种、区域、补贴比例及补贴对象;扩大中央财政“以奖代补”试点地区和品种,逐步将地方优势特色农产品纳入补贴范围,支撑各地发展优势特色农业;进一步完善面向小农户和农村低收入群体的农险保费补贴政策。同时,推行高标准农田工程质量潜在缺陷保险制度,助力提升粮食产能;同时还应对乡村振兴保险业务给予财政税收支撑,进一步优化农业保险经营环境,确保农业保险可持续健康发展。

 

来源:金融时报